湖南法治報訊(通訊員 黨美錦)“幸虧發現得及時,政府第一時間通知我們提前轉移了,我們一大家子才能平平安安地聚在一起,要不還不曉得會發生怎樣可怕的事!”慈利縣廣福橋鎮三王村地災隱患點轉移安置村民謝迪剛感激地說。
慈利縣位于湖南西北部,山水相依,獨特的地形地貌賦予了它如詩如畫的美景,卻也讓這里成為地質災害的高發區域。2025年1月25日,慈利縣廣福橋鎮三王村便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地質災害防御之戰,憑借高效的預警機制、密切的部門協作和扎實有力的防治舉措,成功避開了一場可能造成重大傷亡的地質災害。這場成功避險背后,是慈利縣通過地質災害隱患點核查和“隱患點+風險區”點面雙控試點工作的實施,構建了地質災害風險管控新模式、新體系。
構建隱患防控“情報網”,實現“心中有數”。
打開手機APP輕輕一點,全縣所有地災隱患點狀況歷歷在目。慈利縣地勘股股長胡松華向記者介紹,該縣為解決好“隱患風險在哪里”的問題,結合1:1萬高精度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和點面雙控(隱患點+風險區)試點成果,創新性制作了26個鄉鎮(街道)地質災害防御一張圖,將地質災害隱患點、中高風險斜坡單元、中高風險切坡建房全部標注上圖,對每個隱患點和風險區”建立“一點一檔案”,用于精準靶向預警和管控,指導全縣的地質災害防御工作。
抓住切坡建房這一關鍵,做到“手中有策”。
慈利縣是山地丘陵地區,農民建房切坡現象比較普遍,這是導致近年地質災害多發的主要原因。該縣結合農村房屋和宅基地“房地一體”確權登記和汛期“三查”,組織慈利縣自然資源系統、技術單位進行實地復核,摸清了切坡建房戶現狀底數,實行統一入庫管理。同時明確管控制度,形成“房監測、村組織、鄉管理、縣統籌”的自我監測、實時預警、協同防治管控機制,逐戶上門告知地質災害隱患、防治責任、防護措施、避險建議等,切實提高自我防范能力。在此基礎上,該縣自然資源局結合1:1萬調查評價和“33850”精準排查與風險管控方法,對切坡建房風險等級進行專業判識,明確了中風險以上切坡建房戶管控措施,把村民建房選址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實用型村莊規劃編制,用規劃引導村民建房規避地質災害風險。
“人防”與“技防”雙劍合璧,筑就“安全護盾”。
慈利縣注重“人防+技防”聯動,建立“4+1”防災減災職責層級架構和“六員共管”責任體系,全縣309名群測群防員堅持在崗在位,做到點點有人管、處處有人抓,為6566名受威脅群眾與價值48602萬元的財產安全保駕護航。
在慈利縣地質災害智慧化平臺,記者看到,鐵塔視頻實時監控著各處風險區和隱患點,風險信息動態更新。據介紹,該智慧化平臺立足1:1萬地災調查和評價項目成果建設,可結合氣象平臺和普適化監測的預警信息,自動生成預警信號,實現風險監測預警精準化;該縣四級責任體系和六員每一級可實時在網絡端查看、調度及反饋,日常“三查”工作是否落實到位可實時監控,實現風險防御響應協同化。
充分利用科技賦能,縣自然資源局和縣氣象局聯合建立了“精準預警、精準轉移、精準反饋”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預警機制,利用當地雨量監測設備、氣象天擎大數據云平臺和地質災害普適化監測儀器,提前捕捉災害的“蛛絲馬跡”,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短臨預警產品,確保預警信息快如“閃電”傳遞至基層一線,直達受威脅群眾,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。
責編:齊果
一審:齊果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